第二十二章 下村疏散(2 / 3)

夜虎 犇命牛 3328 字 2020-07-06

安稳的强。再者,自己家的自留地虽然淹了。但这个季节,地里的菜也好,粮也好,加上自己存的粮食,好歹弄弄就是一顿饭。总好过去到那些安置点里,连锅灶都不是自己的,什么都要和人家合用才行的地方要强得多。

还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农村的老人,更是本着破家值万贯的思想。只要家里的房子还在,还没被大水淹得住不下人,他就会选择一直坚守下去。哪怕家里的房子的房基被多日的降雨泡的摇摇欲坠,但只要房子还没倒,他们就还会一直守在那里。

不了解农村情况的人恐怕会笑话他们狭隘,但只有真正熟悉了农村情况,了解这些老人心理的人,才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度,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故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也就是在近几十年里,农民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才算拥有了生存的根基。避免了那种几百年因土地而发生的,一治一乱的可怕循环。

所以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是隽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哪怕是那些自认为脱离了土地的城市市民,不一样对具有土地价值属性的房地产情有独钟吗?他们宁愿花上几辈子的财富,背上沉重的贷款购买的房产,不一样是依附于土地的一种衍生财富吗?

负责给一百多村庄疏散的战士被分成了三十多组,平均每组人需要负责三到四个临近的村庄。而每组负责疏散和引导村民的战士大约由五名战士和十多名民兵组成,这样每组人下到村庄后,又会化为一名战士带两个当地的民兵,然后挨家挨户的入户给老百姓做动员。

说得容易,但实际干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这个动员老百姓疏散的差使,也就比在大堤上抗洪抢险省一点体力而已,倒是显得更累心一些。

面对老百姓的时候,战士们和民兵们要苦口婆心的规劝对方离开,遇到年轻好沟通的还好些。如果遇到那些年纪大,又故土难离的,往往劝上一两个小时也没什么效果。遇上这种情况,战士们只能和当地村委的人联系,让他们出面试着劝一劝。

如果用本乡本土的人出面把他们劝走还好,如果实在不能劝走的,那就只能记录下他们的情况来。过后部队和村委都要掌握这些不愿离开的人情况,下步将作为关照重点,随时回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状况。能走时再接走,不能接走的就只好隔三差五的给他送点东西了。

种纬领着半个班的战士,负责的是三个村子的疏散工作。表面上看,他们这组只负责三个村子,应该工作更容易一点吧?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他们负责的这几个村子都处于离沱江大堤较近的低洼地带。连续几个月,几轮连绵的降雨下来,这一带都已经变成了水乡泽国。

远远看去,别说是地里的庄稼了,就连他们要去的那几个村庄的房子都被淹泡在一米多深的水里,大家想要过去都非常的困难。

好在这几个村子挨着沱江,附近倒是有很多大大小小水渠和水面湖泊,当地村的干部们赶来接战士们的时候,就是撑着两条不大的小舢舨来接战士们和民兵们的。对于大部分当兵前没怎么见过船的北方兵来讲,这回下村搞疏散工作倒成了次难得的水乡生活体验。

两条船上撑篙的人都成了种纬手下的兵,种纬则坐在船头听当地村的干部讲这一带的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直到这个时候,种纬才听到了一个让他挺意外的消息,原来这一带在解放前居然都是行洪区!也就是在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国家治理沱江流域以后,这里才由原来的“五年一大涝,三年一小涝”的局面,逐步改变了行洪区的用途。

这二十以来,经过改革开放的政策刺激。这一带的老百姓在农业、养殖业和渔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由解放前十年九灾的行洪区,变成了令人羡慕的江南鱼米之乡。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一日千里,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