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2 / 3)

明越坡 国之祯祥 3212 字 2021-04-18

而燕王的心理战是相当成功,宋忠那本来“嗷嗷叫”的前军临阵倒戈,迅速在阵前认亲。

还不待宋忠反应过来,燕王麾下的三员大将张玉、谭渊、朱能率精兵立即杀出。

本以为是一场精彩、惨烈的战斗,就这样迅速一边倒地结束了。宋忠麾下的明军一片混乱,除了投降燕王的,几乎都被斩杀。而宋忠本人也被生擒了。

朱棣看到被五花大绑的手下败将宋忠,还是亲自为其松了绑,然后开始劝降。朱棣要劝降宋忠,倒不是他看中了宋忠的才华,毕竟宋忠还真是无什么“才华”可言。朱棣劝降宋忠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形成一个示范效应,让更多的明军将领投奔到自己的怀抱中来。

对于朱棣的好言相劝,宋忠出人意料地严辞拒绝了。

在实用主义者朱棣面前表示坚决不合作,宋忠除了被砍掉脑袋,不会再有第二种结局了。

宋忠全军覆没,徐凯、耿瓛等明军将领纷纷撤军,就这样,燕王朱棣终于是有了一块儿像样的根据地。

消息传到应天,文武百官大惊失色,建文帝更是心里七上八下的。到了这个时候,他这个当皇帝的已经没有选择了。叔叔公然造反,自己如果不出兵弹压,堂堂大明王朝的颜面何在?

既然要出兵镇压,何人挂帅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从整个事件的结局来看待这个问题,建文帝朱允炆在这里犯了一个决策性错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能鼓起勇气,跟自己刚刚出生的堂侄、也是自己对手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学习一下,来个御驾亲征,历史很可能就改写了。

咱们先不妨将历史的时钟拨到二十七年之后,朱允炆的堂侄朱瞻基就在这一年遇到了几乎与朱充炆所面对的一模一样的情况。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继位还不满一周年,便突然病逝,朱瞻基继承皇位。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起兵造反。

这朱高煦与父亲朱棣的履历也十分相似,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小的战功,在军中颇有威望。更为关键的是,朱高煦因为生得伟岸挺拔,极其神似朱棣,因此深得朱棣喜欢。朱棣甚至有过废长立幼,让朱高煦当自己继承人的想法。

面对气焰嚣张的叔叔朱高煦,还不满二十八岁的年轻皇帝朱瞻基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而又十分正确的决定,那就是御驾亲征。

朱高煦起兵造反,与其父亲朱棣起兵造反的理由一模一样,那便是“清君侧”。这“清君侧”的意思是,皇帝被一些奸臣蛊惑、被一些奸人蒙蔽,甚至被一些奸臣所控制,成了傀儡,必须要由他们这些皇室宗亲的人出面,去解决掉皇帝身边的这些奸臣和小人。

在消息极为闭塞的古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别说是普通的士兵和民众,就是一些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该如何站队。

如果皇帝御驾亲征,那给广大士兵和百姓传递的信号就不一样了。不是说皇帝被奸臣蛊惑、被奸人蒙蔽吗?那皇帝亲自带兵前来,又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话,“御驾亲征”便是开“清君侧”这把锁最好的钥匙。

纵然一边是战功赫赫、野心勃勃、且早已蓄谋已久的朱高煦,另一边是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年轻皇帝。年轻的小皇帝朱瞻基带兵所过之处,不仅有不少还在观望的吃瓜群众是纷纷归附,更有一些本来一心跟着朱高煦造反的官兵是纷纷倒戈。就这样,朱瞻基很快便粉碎了皇叔朱高煦的帝王梦,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将朱高煦给俘虏了。这就是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可惜当时的小皇帝朱允炆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惊闻朱棣起兵,朱允炆迅速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挂帅的人选。

就当时的情形来说,老一辈的将领,就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二人了。

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