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荆地人事(1 / 2)

第四十三章荆地人事

景阳殿中,苏弘作为南征大军的代表,正在邓昇和众臣汇报。

苏弘捧着手中的书简道“启禀大王此次南征,我大邓尽取荆国两郡三十二县,荆国点算,荆地共有三十五万户,有民一百四十余万之众,荆国国库经过点算,共有金三十万,粮草两百万石。”

邓昇点了点头,道“此次南征,使我大邓疆域扩大一倍,新的城池所需的官员,吏部要妥善安排,绝不可疏忽大意。”

“喏!”吏部尚书邓邕出列应道。

“另外,荆地百姓被王氏统治两百余年,恐怕不会这么容易的接受我大邓,因此,对于南郡和江夏的太守,不知诸卿有何意见?”王氏一族毕竟统治荆国两百多年,根深蒂固的,荆地的民心绝不是邓国凭借武力就能收复的,所以新任的太守一定要是个能臣、干臣。

“臣举荐刑部郎中于定!”

“臣举荐舞阴县令方止!”

“臣举荐吏部郎中寇准!”

“臣举荐刑部郎中包拯!”

“臣举荐户部郎中胡惟庸!”

“臣举荐……”

众人举荐了十几个人,其中还包括寇准几个人。

“蔡相,你以为如何?”邓昇先不急着决定,他想听一听蔡封的意见。

蔡封身为当朝丞相,统领六部,又是邓昇的老丈人,邓国士林领头人,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蔡封略加思索道“回大王,臣听闻荆国官员腐败,百姓深受其改,因此这太守人选必须要精明干练,不可素食裹餐,遗害百姓,臣以为刑部郎中包拯、吏部郎中寇准,才能出众,清正廉洁,可担重任。”对于包拯和寇准,蔡封也多有接触,他知道这两个人都是有大才的,日后必不是池中之物,提前示好,必然会有好处的。

邓昇点了点头,道“蔡相公忠体国,寡人心甚慰,包拯、寇准寡人也多有耳闻,如今又得蔡相大力推荐,来人,召包拯、寇准觐见!”包拯和寇准只是六部郎中,并没有资格参加朝会。

“臣包拯(寇准)拜见大王,我王万年!”包拯和寇准一步三叩走进来道。

“不必多礼,起来吧!”邓昇摆了摆手道。

“谢大王!”包拯与寇准起身道。

邓昇看着眼前的两人,道“两位爱卿,今日召见你们是为了荆地的治理,蔡相对你们两个颇为推崇,寡人今日也想听听两位爱卿的意见,不比拘谨,畅所欲言便是。”

“喏!”包拯、寇准应道。

包拯和寇准对视一眼,寇准向包拯拱手道“包兄,那就在下先来如何?”

“寇兄请。”包拯笑道。

寇准向前一步,道“启禀大王,臣以为欲治理荆地,必须加强吏治,吏治乃是地方治理之根本,只有吏治清明,为官者处处为百姓着想,不出数年荆地百姓必然归心。”

邓昇点了点头,示意寇准继续。

得到邓昇的赞许之后,寇准便开始滔滔不绝的,将如何通过加强吏治,使荆地百姓归心的办法都简单说了一遍,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许。

寇准讲完后,包拯也将他的个人了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了出来,同样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许。

邓昇坐在上面,看着殿下夸夸其谈的寇准和包拯不禁心中感叹道,这历史上能够留下名字的都,都特么不简单啊,这都还没到实地走一遭,就有这么多办法了。

待包拯说完之后,邓昇便摆了摆手,示意包拯和寇准先行退下,然后对众臣道“诸卿,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蒋琬道“启禀大王,包拯和寇准二人确有大才,臣以为可担重任。”

“臣等附议!”

邓昇笑着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包拯、寇准上前听令。”

“臣在。”包拯和寇准连忙出